中药行业产业链中,上游产业主要包括中药农业以及为中药行业提供相关设备的行业等,例如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器械研发基地等。中游产业包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产制造,以及围绕中药制造所需原料形成的特色商业环节——中药材集散地和交易市场。下游产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健康和保险等行业,主要是中药消费市场,有医院、药店、部分超市和商店。它们共同组成中药行业产业链。
01
中药上游产业链全景
中药产业上游包括中药种业、农业(种植/养殖)和商业三个部分。
种业,是以选育新品种并商业化生产优质种子种苗为目标,为中药农业生产种植提供指导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即中药材种业公司。
农业,是以土地生产为根本的产业形态,产业基础是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种植基地,产出产品统称为农产品,对应的是中药领域的原药材或鲜药材,产业组织形态以农村合作社为纽带培育形成产地初加工企业,这个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第一步,也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大力大发展中药材种植的产业抓手。这对云南和甘肃等中药材种植大省来说,还是未来产业提升的重点任务。
商业,是以原药材经营和物流为核心的产业形态,承担着药材的药材专业化仓储、订到销售、分级配送等职能。通常大型药材经销商和仓储物流公司不单纯只是包装和运输,为扩大利润,往往还配备有饮片生产加工资质,可进一步将原药材加工成饮片,跨越中药工业环节,直接对接下游企业、零售或者出口。
图1:中药全产业链——上游产业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2
中药农业发展产业机会
1.从源头夯实质量基础
农业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去10~20年中药农业发展落后,野生药材资源的过度采挖,严重制约了中药工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与化药、生物药的原料和普通农产品存在本质不同的是,中药材作为中药工业中药原材料,其品类多,不仅要求产量,还有疗效好、生态适宜性等要求,这对中药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黄璐琦院士提出以“有序、安全、有效”为目标,以科技创新驱动中药材生产“八化发展”,即: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制化。
2.优化产业组织模式,缩短交易环节
国家于2002年开始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生产企业组织建立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因较好的经济效益、惠农政策和产业带动作用,受国家产业扶贫工作的大力推广,全面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生产加工组织模式。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企业或合作社通过对药材进行干燥、分等和分销等卖给具备经营资质的中药材经销商(经营企业),再转到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往中药企业主要通过到药材市场采购获得工业原料,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下,通过订单生产实现原料药的精准生产对接,压缩了传统药材市场交易份额,同时也降低采购成本。这是当前中药材种植最为普及的产业组织模式。
但是,种植是亏钱的,国家自推行GAP认证以来,所有以公司化运作的生产基地,从生产管理到采收加工,其人工成本极高,且质量得不到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才逐渐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相对稳定的产业模式。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张,优质种子种苗的需求大大增加。相比过程复杂、农业风险极高种植环节,中药材优质的种子种苗培育成为中药农业创新突破关键,也成为当前中药种植业中利润最高点。
3.抓住中药材农业发展核心——种子种苗繁育
中药产业的最前端是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一般由科研机构和高校掌握关键技术,一部分特殊稀缺药材的培育技术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例如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药材。育种机构通过培育新品种,转让新品种经营权获得高额利润,种子种苗机构通过生产培训稀缺种子种苗,获得较高利润。
例如2019年初,工业大麻概念股最热的时候,某上市公司以6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山西某研究机构10年前培育的工业大麻的新品种,2015年成立我国第一家中药材种子种苗规范化生产经营企业——国药种业,于2020年实现创收。
03
中药中游产业链全景
中药工业是中药中游产业链的核心,围绕工业的供需均衡,形成了两端的商业形态,前端的原料市场和和后端的产品市场。
前端药材市场的形成与中药材的品类多、资源分散、质量控制较为复杂、人为干预因素多等历史属性和自然禀赋有关,通过药材市场的集聚,实现全国药材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中药特色的商业环节,也是中药材产业数据统计和监测(产量、价格、供需)的重点环节。
后端产品营销是医药工业企业核心业务,随着医药销售模式的转变,发展形成了直销、广告营销、学术推广、医保竞价谈判等多种营销方式,或将销售业务剥离外包给CSO公司的方式等。
从产业形态来看,这三者是链接中药产业链上游的农业,传递产品和价值到医疗服务业的中间桥梁,而同时也有许多中药企业横跨两端商业和工业三大板块,只是主体优势略有不同。比如康美药业的主营业务是中药饮片,是通过整合前端的中药材市场,占据全国中药饮片销售第一;再比如修正药业集团,整合了许多药品生产批号,在全国基层具有强大的销售队伍,位居医药工业百强。
围绕中药工业生产各环节所需,配套研发转化服务平台,对促进中药工业企业集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研发转化效率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各地都在建的中药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新药研发转化服务平台、保健品研发转发技术服务中心等,都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服务企业质检研发需求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高额设备投入、科技人才需求的关键问题。安徽亳州,以中药材交易为基础,通过完善中药材质量检测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上千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聚集。未来,围绕创新转化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
图2:中药全产业链——中游产业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4
中药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中医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
新冠疫情让全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中医药,并受到WHO高度重视,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各国逐步放宽了对中医药的限制和干预,为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快速增长的国际需求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高度重视
国家政策支持,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27号)、《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一系列文件规范了我国药品研究、开发与生产的秩序,使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医改对中药,特别是中药饮片报销比例的提高和零差价制度的落实,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医改试点省份普遍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但中药未列其中,为中药材及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全国中医药大会(以下简称“全国大会”)召开,为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020年12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中药守正创新、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注重多方协调联动、推进中药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五方面共20项改革措施。
3.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加强中医药发展投入支持
河北安排省级资金1750万元,开展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和中医医院康复科标准化建设;争取财政资金2600余万元,在16个道地药材产业大县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
山西省财政拿出1个亿的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强省建设。
黑龙江安排专项资金1010万元,支持10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安排9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安排550万专项资金用于省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
福建从省级财政追加1000万元支持基层中医馆和精品中医馆开展建设。
江西投入1500万启动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山东、广西投入经费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
重庆补助财政资金1125万元建设65个精品中医馆,实现区县全覆盖。
四川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近5个亿,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
(二)困境——全国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效期内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7690个(含中药饮片、医用气体等),与2016年相比共减少547家。现有生产中成药的企业2160家,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的28%,生产中药(含饮片)的企业4357家,约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的57%。小型企业约占整个中药行业的4/5。“多、小、散、乱”的企业必被淘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势在必行,产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
1.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国家坚持有保有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这一政策的调整,从长期看、整体上看,有利于医药行业明确发展方向,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全面繁荣,但从短期看、局部看,地方上中药产业发展的压力剧增。
2.药品监管更加严厉
2021年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要求各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应当落实辖区内药品上市后变更监管责任,细化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文件,明确工作时限,药品注册管理和生产监管应当加强配合,互为支撑,确保药品上市后变更监管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2021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基础、补短板、破瓶颈、促提升,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监管创新,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进一步提升药品监管工作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药品安全的需求。《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药品监管体质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包括六个方面18项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二是提高审评能力,优化审评机制; 三是完善检查执法体系和办案机制,强化部门协同; 四是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五是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提升“互联网+药品监管”应用服务水平; 六是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提升监管队伍素质和监管国际化水平。
3.各地区竞相发展
河北安国正规划建设占地约40平方公里、核心包含“三区”(仓储物流商贸区、绿色循环工业区、健康养生文化区)、“三基地”(研发基地、出口基地、种植示范基地)和“三体系”(种植规范体系、流通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的“安国中药城”,力争将安国打造成为华北最大的中药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以大宗中药材交易为主的综合性中药市场、国家级中药出口示范基地之一。
河南禹州被批准为“全国中药饮片配送中心”,4种道地药材取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
江西樟树以上市企业“仁和集团”为龙头,聚集药业企业上百家,获“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殊荣。
江苏泰州异军突起,建设了“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中国医药城,5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400多项国际一流医药创新成果落地。
(三)中药工业发展突破点
1.完善中药工业链条发展体系
实施中药绿色加工、生产、制造,促进现代中药工业的产业链条向智能化、信息化、动态化、绿色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以现代化中药科技产业集聚基地为依托,推动道地中药材初加工规范化发展,制定道地中药材初加工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促进道地中药材初加工向集群化发展。增强药业企业中药饮片加工能力,提高中药制药企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推进实施中药制药向标准化和绿色化发展,形成分门别类的新兴中药绿色工业产业体系。
2.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促进中药饮片提质增效
健全完善药材产地仓储、现代物流、储存养护、电子商务、质量检测等服务和保障体系。打造集全市中药材集散交易、仓储物流、质量检验检测、线上线下服务及展销展示“五位一体”的中药材流通服务中心。
3.医药产业融合发展,以临床研究和创新驱动促进成果转化
从区域龙头企业打造和产业引领的角度,一是遵循中药研制规律,药企应联合医疗机构将院内制剂向中药新药创制转化,重点研发以病证结合、专病专药或证候类中药等多种方式研制中药复方制剂。二是企业联合地方政府和核心中医院推动开展中药多区域临床试验规范性研究能力与体系建设,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效评价,探索引入真实世界证据用于支持中药新药注册上市。三是药企生产线的改造升级,以提升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为目的,运用符合产品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制中药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剂型。四是地方政府搭建智库平台帮助药企链接专家团队,遴选出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挖掘已上市中药的临床治疗潜力,促进已上市中药同品种质量竞争,推动质量提升。
从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为中药创新提供产业生态的角度,一是地方政府要引导地区医疗机构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相关政策,建立与外地医疗资源联动合作机制,参与以中医临床为导向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标准研究。二是结合中药临床优势病种和区域医疗特色,锚定国家优先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和特别审批方向,由地方政府引入社会资本支持有明显临床价值中药新药的研制,加快其上市进程。
4.差异化定位产品优势,创新驱动中药高质量发展
由于过去认知的局限性,中成药申报审批受限。随着新的《中药注册审批管理办法》的执行,“三方三药”已率先取得CDE的上市审批,中国首个完全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申报药品上市:商业化加快1年半、成本不到桥接试验的1/4。随着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未来中药新药审批将更加规范,研发周期显著缩短。
除药品研发以外,企业还可以结合自家优势产品领域,专注基础研究,布局相关大健康产品形态,例如糖尿领域,可在人工胰岛素的基础上,重点布局糖尿病足中医药诊疗方案制定,例如无糖配方颗粒、血糖监测医疗设备、糖尿病人专用健康食品等。
图3:中药工业产品分类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5
中药服务业产业全景
图4:中药全产业链——下游产业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通过医药流通业,中药产品最终进入消费市场。医药流通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渠道的多样化,大大降低了中药行业的流通成本,使消费者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消费各类医药产品。下游企业一方面为中药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推动力,另一方面也为行业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延伸提供了适合中药的销售渠道和服务渠道。
对医药产品而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也影响着中药产品的销售情况。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对中药理论的认可不断深入,有效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
新冠疫情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大的转变是“疾病防御关口前移”,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21年医疗行业重点工作”任务,将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为中医药文化及产品深入社会基础提供有利条件。
06
中药下游市场拓展路径
1.药品终端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医药流通发展势头良好,近十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药品终端市场的药品总量也在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实现17955亿元,同比增长5%。从增长率来看,受制于国家集中采购、国家医保管控的加强、医联体的推进和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执行,全年药品销售额增速出现了逐步放缓的趋向。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药品终端市场销售额为7839亿元,同比下跌10.7%。我国药品市场最大的销售终端在医院,其销售规模约是零售药店终端的3倍,2019年第一终端占比为66.6%、第二终端占比为23.4%、第三终端占比为10.0%。随着公立基层医疗的销售占比逐渐增加,其市场份额逐渐加大。2020年上半年,零售终端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系由于国务院公布取消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B证、C证的审批,这意味着合法的药品流通企业都可以自由开展互联网药品的B2B、B2C业务。
2.医院终端市场
中国医院用药始终是第一终端,在整个医药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其用药量约占全国医药市场的60%以上。
自2003年以来,医院终端规模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08年在诸多行业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了超过20%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弱周期性的特点。2019年,医院用药市场规模为11951亿元,同比增长3.56%。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医院终端市场规模为4952亿元,其中城市公立医院为3696亿元。
随着公立医院,尤其是城市公立医院终端趋于饱和,这部分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终端占总比重也在不断降低,2020年上半年,由2011年的68.7%降至66.6%。同时,县级公立医院市场销售额增长率明显快于城市公立医院,但其增长速度也呈逐年下滑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出台限抗令、重点药物监控等诸多政策的限制,未来县级公立医院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
3.零售终端市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达4195亿元。其中,零售药店销售额中的药品(包括化学药品、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销售占主导地位,占零售总额的96.71%;网上药品的销售占3.29%。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规模为2087亿元,其中实体药店为1968亿元。
4.基层医疗终端市场
2011-2019年,我国药品基层医疗终端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增速较快。2019年,我国药品基层医疗终端市场规模达到了1808亿元,其中乡镇卫生院达1112亿元。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药品基层医疗终端市场规模为800亿元,其中乡镇卫生院为4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