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材黄芪包括哪些植物
根据《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 var.mongholicus(Bunge)P.K.Hsiao和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unge的干燥根。
膜荚黄芪在《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黄耆(qi),把膜荚黄芪作为别名处理,划归为豆科黄耆属。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栽培,野生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它的外形特点:一是为多年生草本,高50-100公分;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二是叶为单数羽状复叶有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先端圆钝,有小尖头,表面绿色,仅无毛,背面灰绿色,有白色贴伏柔毛。
三是总状花序腋生,花朵稍密,花萼钟状,萼齿短,花冠黄色或浅黄色,6-8月开花;
荚果薄膜质,半椭圆形,膨胀,长2-3公分,先端有细短喙,两面有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7-9月果实成熟。
蒙古黄芪在《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蒙古黄耆,作为黄耆的变种处理。主要产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通常生长在向阳山坡草地。与黄耆的区别在于蒙古黄耆植株矮小,小叶片小,长5-10毫米,荚果无毛。
二,黄芪的主要用途
黄芪为历代中医最常用的中药之一,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黄耆,列为上品,后来的诸家本草书籍都有记载。
黄芪的干燥根入药,其味甘,性温,具有滋肾补脾、止汗利水、消肿排脓功效;主要含有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有效成分。药用时请遵医嘱。